内容提要:民族主义在世界和中国近代史上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可是,长期以来思想文化领域对这一问题缺乏足够的研究。20世纪以来的历史证明,民族主义思潮有复杂化趋势,这一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艰巨课题。
借纪念中山先生的机会,我们对中国近代最典型的民族主义思想个案,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进行一简单探讨。文章考察了中山先生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转变和成熟过程。文章认为,民族主义是近代中华民族建立独立民族国家过程中的重要思想资源,而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其代表性成果之一。
民族主义勃兴及其引起的问题近年来愈演愈烈,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和世界思想界,很长时间忽视了对民族主义问题的研究。今天,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更需要严肃对待民族主义这一思想史上被良久淡忘的问题。
中国古代素有崇尚民族大节的传统,在近代演变为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是近代中华民族建立独立民族国家努力过程中的重要思想资源,而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其代表性成果之一。
孙中山先生特别重视民族主义的作用,他说:“民族主义这个东西,是国家发达和种族图生存的宝贝”,“如果有方法恢复民族主义,……那么就是外国的政治力和经济力,无论怎样来压迫,我们民族就是在千万年之后,决不至于灭亡”。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孙中山始终多方吸收古今中外思想精华,不断反省,提高认识,努力构建中国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其民族主义思想成果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加以再研究。
一、中山先生民族主义思想的觉醒和转变
从萌发反满革命思想至1894年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前后,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开始觉醒的时期。鸦片战争以来,清廷积重难返的腐败无能,在帝国主义坚船利炮面前暴露无遗。孙中山认识到,必须推翻满清政府。民族革命的问题在新形势下被再次提出来了。从理论来源与特色上看,孙中山这一时期的反满思想主要停留于华夷观念的层次上。
关于其反满思想的起点,孙中山自己说是始于1885年中法战后,“予自乙酉中法战后,始有志于革命”。中法战争中清军战事不修、政府的外交乏善,乃至最终以胜求和、割地赔款,使孙中山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尊心大受创伤。因此可以说1885年的中法战争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觉悟、立下反满之志的正式开端。
除帝国主义入侵刺激以外,一方面,孙中山的反满思想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即有华夷之别的观念,“夷夏大防”、“华夷之辨”、“用夏变夷”、“內诸夏而外夷狄”,诸如此等,自圣贤以至鄙夫,无不持之为民族大节,尤其是在历次民族危机的关头。晚清末造,在亡国灭种的危机下,各种反满思想愈演愈烈,各方舆论均以反满为急务,传统民族思想在政治斗争中复活了。另一方面,孙中山对异族政权的不满在少年时代已埋下种子。孙中山的故乡香山县是秘密会社活动十分活跃的地区,又距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家乡花县很近,因此,在反清复明或夷夏大防观念支配下,推翻异族政权的反满思想在此地自有由来。孙中山自幼便爱听太平遗兵谈论洪杨旧事,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自己后来回忆如何走上革命道路时也曾说:“予革命思想的成熟,固余长大后事,然革命之最初动机,实予幼年时代与乡关宿老谈话已起。”从这个意义上看,孙中山此时的反满思想可以说是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等族权要求的继承。
虽然此时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夷夏观念十分浓厚,但正是在帝国主义入侵的背景下,这种基于夷夏大防观念的反满革命思想促成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觉醒。
从1894年檀香山兴中会成立至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发生了重要转变。所谓“转变”,其具体内涵表现为: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后,建立民族民主国家的主题日益凸显,为了适应革命需要,孙中山在重新考察满汉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开始突破单纯种族革命的思想,将反满与反专制的要求联系起来,从而提出既要反对满族的民族压迫,又要反对其封建专制的制度,但又在世界眼光下开始理智地对待种族复仇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