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提出“中山学”的方法论问题就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了。
我们试提出“中山学”的方法路径是:
1、更加全面、客观的搜集有关孙中山生活、思想、言论、交往……等各个方面的史料。研究者的主体利益——个人好恶甚至意识形态的需要——应当服从客观史料的收集原则。“让史料说话”,不是让部分史料或符合主题利益要求的那部分史料说话,而是要让自己掌握的全部史料说话;
2、因此对数十年来孙中山研究的成果,以及正在搜集的资料应当进行实事求是的考据和辨伪,依据国际史学界所主张并强调的“去伪存真”原则,将过去受时代、意识形态和主体利益制约的伪档案、伪史料给予剔除和纠正;
3、在上述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归纳和分析。通过对孙中山一生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个案研究逐步形成有前提条件的假说或理论,俾使孙中山研究真正促使人的认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级的抽象层面——对“中山学”的追求和认知;
4、我们似应当积极借鉴学习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马恩著作中所提出的历史研究方法,以拓展和补充孙中山研究中的方法及方法论研究,例如,史学理论家蒋大椿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所见之历史研究方法》一文中提出的八条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提供的史学研究方法,即值得“中山学”参考;
5、“中山学”应当改变以往单项研究的路数。对孙中山研究注入现代性的因素,势必应当首先重视其方法论的研究,积极引进新的有效的方法,例如通过合作,尝试比较研究、跨社会和跨文化研究等等,当然,对此中的复杂性,应当有所警觉。
总之,在孙中山研究已走过数十年的历程,但至今尚未建立起与该研究相适应的、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与学科,真令人有见树不见林之感。在世界历史研究不断从分析的社会科学转向更加强调文化因素方面的今天,我们倍觉孙中山研究与形式的巨大差距。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努力,终于由学者们提出了创立“中山学”构想,逐渐形成共识,并提到日程上,这不能不是一次认识的飞跃,一个思想的解放。我们终于要将感受中山先生那博大胸怀的憧憬、追求和冲动,转化成为当代国人“立德、立功、立言”的路碑了。诚然,我们直观的、真切的感觉是:“中山学”的提出与创建,它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也许不是当下所能估量的。(作者陆栋系民革陕西省委员会原主委、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