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理论文章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活动 >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 理论文章

孙中山知行关系学说及其意义发微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7日  人气:
    知、行二者是合人类内外行为而言,也是统论人类一切心物之间最普遍、最根本的两种行为或活动。迄今为止,人类科学分化越来越多,可是,从另外的划分标准看,无非是从心灵、意识、思想到行动和行为连续过程的区分性认识形态,也可以说,心灵和事物是世界上终结面对的两种实体,而其关联,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知、行。从目的上看,人类的存续就是为了知、行二者,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知、行两个范畴比西方的理论和实践范畴具有更宽的用途,在今天的哲学界理应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应该在中国知行理论探讨的遗产上做出新的成就。孙先生的知行观对我们今天发展科学文明有几点深刻的启示,这是我们最宜加以研究的:
    其一是,其知行观以及中国哲学史上有关知行关系的合理论述,可以用于科学发现过程和结构的分析,我们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重构一种新型的科学发现理论。
    其二,近年来,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兴起,如果对知行范畴及其关系重新定义,则可以将知行关系引入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中,这有可能对认识与社会、理性、认知和社会等的探讨提供新的思想资源,有可能开辟中国哲学发展的新生长点。
    其三,在我们今天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孙先生的观点仍然有直接指导意义。他似乎出于立说方便而用了历史参照系,可是,我们可以将其运用于科学创新的需求。任何科学创新都不能是知而行之,换句话说,任何科学研究始终都是处在从不知到知的过程中,同时包含有不知而行、行而致知、知而行之三种相互作用的境遇和活动,科学研究因此始终需要探求勇气、理论参与和不断的理论建树三结合。
    其四,我们在对学者的要求上要分知分行。孙先生指出,知行合一学说在科学时代,指某个事业是适当的,要是说“乃合知行于一人自身,则殊不通于今日矣”(6:198)。因为科学愈明,则知行分工越突出,知者不必自行,行者不必自知。孙先生将经济学中的分工论运用到知行关系上,提出“分知分行”(6:198)。这个认识有创新意义,更有实际意义。科学认知更多地是内在、心脑之间展开的。知识一并只是团体在今天已经成了社会的大脑,以“不见行”而否定知识形态的劳动,就等于取消了现代社会进化最重要的发动机。
    其五,就我国而言,孙先生有关知行关系的科学哲学思考,最大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仍然具有思想启蒙和科学精神培育的价值。中国目前处于转型期,不可漠视存在大量社会危机,而社会危机在本质上是理性精神缺失的危机。回顾近代科学和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反观今天我国社会、科学界、高等教育界、科学界存在的一些不合科学精神的规定、制度、导向和强迫,因此我们不能不觉悟到:只有自由独立精神和理性能力的发展才能振兴中华。
    中山先生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对中国人的心性进行反思的先行者。自由求知、求真、原创、理性权威、知行共进尚未成为中国人普遍的心灵习惯、智慧德性和价值指导,所以我们对中国心性传统的反思和重建仍然任重道远。(作者谢阳举系民革陕西省委会直属西北大学支部主委、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理事,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导、副所长,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中西哲学比较、现代环境哲学研究。)
1、《建国方略之一: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见: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编,《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第二版),6:157(以下引《孙中山全集》均简称《全集》,且均以文中夹注形式标明卷次和页码;页码标准格式是:冒号前数字表示卷次,冒号后数字表示该卷页码)。


9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当前8/9页

Copyright (C)sxm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陕ICP备09000169号-1

联系地址: 西安市西新街22号民主党派大楼2层 联系电话: 029-87277173 传真: 029-87277155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委员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