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理论文章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活动 >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 理论文章

孙中山知行关系学说及其意义发微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7日  人气:
    第二是以用钱为证。用钱是文明人后天习得的行为,可是人们视其为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对于钱的本质、用途,一般人未加深思和实求。孙先生概述了专门钱币学者对金钱性质所做的七种归纳,认为“古今中外,皆采用金银铜为钱币者,以其物适于为百货之‘中准’也”(6:170-1)。西汉起初下令铸钱,后来钱币多了,又禁民铸钱。孙先生以为,西汉开始为货少所困,后来为货不能流通所困,桑弘羊推行均输、平准之法,使用金钱,国家买贱卖贵,这样货畅其流,国家、人民皆得其利。他叹惜道:“能用钱而不知钱之为用者”,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孙先生讨论了商业市场、交易、买卖的历史,从劳动分工和社会发展角度指出,“不知自日中为市之制兴,则自耕而食、自足而衣之兼业可以废;至金钱出,则日中为市之制可以废;至契券出,而金钱之用亦可以废矣”(6:175)。他借鉴欧美学者的言论,提出人类生活程度有三期进化,即所谓:“需要时代,以日中为市为金钱;安适时代,以金钱为金钱;繁华时代,以契券为金钱也”(6:177)。阐述了货币、金钱、纸币和契券的起源和发展。孙先生知识广博,重视的是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理论,而又善于分析和解说。他特别提出金融信用问题。他谈到的知识涉及到今天的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当时一般人确实知之甚少。他感到,要不是仔细研究财货、银行、币制、工商等历史,是无法认识金钱的用途和现状的,他的结论是:“世人只能用钱,而不能知钱者也。此足证‘行之非艰,知之惟艰’”(6:179)。这里是以社会科学为例,揭示专业科学知识来之不易,一方面说明了人类货币知识自发产生的过程是行在先,但是就自觉的科学理性程度而言,学科知识后成而且更难。
    孙先生又以创作为例,否证知易行难说。中国文字在古代传播广远,历代能文善书之士极多,可是,“中国自古以来,无文法、文理之学”(6:181),所以即使历史上大文人也说不出作文的法则是什么,就连普通的语法结构也是能用而说不清形式规律。孙先生这里,“文法”指西人之语法(Grammar),“文理”指西人之逻辑(Logic,中山先生认为当翻译为“理则”)。他认为“然而数千年以来,中国文人只能作文章,而不能知文章,所以无人发明文法之学与理则之学……”(6:185)。这个例子是从语法和逻辑方面证明,普遍形式规律和论证是不容易获得的,系统自觉的科学知识则更加难得,而且顺着自发的历史,即使作文技艺达到很高成就,也不一定能自行进化出这些东西。这个例子比上面两例更进一层,是从文法和逻辑层面上的例子,它们是各门知识通用的准则,比如,逻辑是“诸学诸事之规则,为思想行为之门径也”(6:185)。
    上述三件事,第一件人人能行而其学难明,第二件事文明人能行却难明其道,第三件事文人学士能行之而不知能行之规则。即便从事专门研究三件事之间的道理的,穷其毕生精力也有多不能知的。在孙先生看来,都说明能行而不能知的在在俱有,从而证明了“行之非艰,而知之实艰”。
    接下来孙先生又增加建筑、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七件事实作为例证。这七件事也是精心挑选出来的,涵盖从工程到当时先进的基础科学。其一是建筑,他认为中国那时还没有建筑学,建筑学涉及到经济学、物理学、美术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中国更不成系统,所以说中国人的建筑不是靠建筑学知识,相当于行而不知。中国建万里长城、开运河也没有工程家预先规划、设计和预算,当然即便有专家也难以给这种工程作出精确规划,可见长城、运河是因为需要而逼出来的。孙先生以为这也证明知难行易。这三个例子都是工程事例,工程科学显然不同于理论学科、基础科学,它本来就是实践性、技艺性特色很强的学问,而且工程中不确定因素也更难控制,需要专门学问。表面看来,这三例中孙先生似乎混淆了不畏难、不知难和认知之难,其实这里透视出,某种程度上孙先生不仅考虑到了客观的困难,而且看到了认知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自身限度,突破这个限度自然更加困难。换句话说,任何科学技术活动实际上都带有探索性特色,一劳永逸、穷尽一切的科学实际上是没有的,个人的科学也是不可能壮大的。电学、化学、进化论都证明从零散的、自发的、经验性的、特殊的、具体的、直观的实践到自觉的、理论性的、普遍性的、系统的、概念性的、反思性的知识之间存在极大差距。从具体科学历史入手,进行知行关系分析和总结,这是孙先生比古代学者高明和占有优势的地方,也是时代不同提供了条件。这样的分析虽然还受到知行范畴框架的约束,可是明显具有科学史研究的意义,至少我们可以说,孙先生站在科学史的高度,对中国哲学史上知行关系提出了全新的诠释、裁断和论证,这是中国哲学近代化中的重要的一步。


9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当前4/9页

Copyright (C)sxm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陕ICP备09000169号-1

联系地址: 西安市西新街22号民主党派大楼2层 联系电话: 029-87277173 传真: 029-87277155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委员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