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迪
2007年6月身为国民党“总统”参选人的马英九抛出“活路外交”这一概念。今年3月当选后,马英九开始逐步将“活路外交”政策付诸实践。本文拟就“活路外交”政策进行梳理,分析这一政策提出的背景,并试析大陆方面对台湾“国际活动空间”的立场。
政策理念 |
根据马英九“对外”政策发表的正式文件和讲话可知,“活路外交”政策大致可以概括为:一个基础、两岸双赢、三大目标、四项原则。
一个基础。即将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原则下搁置主权争议,作为其处理两岸关系及“对外”关系的基础。马英九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呼吁两岸双方能回到“九二共识”的立场上展开协商,并表示两岸在“一中各表”下可搁置主权争议,双方就经济与和平议题展开谈判,已经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何时、如何进行。
两岸双赢。马英九指出两岸谈判与交往,必须从共同利益出发,用理性智慧处理两岸主权争议,彼此必须建立默契,增强互信,搁置争议,释放善意,不再拘泥于“主权”问题。他表示,不管是台湾“对外”关系或参与国际组织,两岸不必冲撞,不要挖对方“邦交国”,恶性竞争,避伤感情及消耗资源。两岸在互不否认的情况下,台湾与大陆展开务实协商,寻求彼此可以双赢的平衡点,希望实现两岸“外交休兵”。
三大目标。即“巩固邦交国关系”、“发展与非邦交国的实质关系”、“争取加入国际组织”。马英九阐述“活路外交”理念时表示,既要维护“中华民国”权益,又要能巩固“邦交”,同时让无“邦交”而对台湾有重要影响的国家,恢复高层互信,放心台湾。他还表示台湾应该积极参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其它功能性的国际组织,特别是以经济性质为主的国际组织。在这个过程中应和大陆沟通,让务实的台湾与弹性的国际组织结成伙伴,为发展全球经济努力。
四项原则。一是维护主权,即巩固与现有“邦交国”的关系,要努力提升与无“邦交国”关系,设法建立实质“外交关系”。二是经济实力,在全球化时代,外交与经济密不可分,经济活动可以帮助拓展外交,外交可以维护经济利益。因此,台湾各界必须善用经济实力,拓展台湾“外交”。三是弹性务实,参加国际组织,只要符合台湾的利益,名称可以保持弹性。四是平等尊严,不管用什么名称参与国际活动,都要遵循平等互惠原则,坚持“台湾尊严”。
提出动因 |
马英九的“活路外交”政策提出的深层次意图主要如下:
第一,缓和两岸关系。马英九在就职典礼上表示实现两岸双赢,要以两岸和平为目标,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一步一步地拉近双方的距离。过去8年民进党推动“烽火外交”,与大陆在国际上恶性竞争,严重破坏了两岸关系。“活路外交”政策,将两岸关系置于“对外”关系之上,希望在互不否认的情况下,双方以“九二共识”为基础,从共同利益出发,展开务实协商,寻求彼此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达到缓和两岸关系的目的。
第二,迎合岛内民意。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是岛内民众非常关心的一个议题。在台当局长期所谓“台湾主体意识”的灌输下,台湾人民感觉到在国际社会的能见度涉及他们的尊严。然而民进党执政8年,推行“烽火外交”让台湾的“邦交国”大幅减少,“台独外交”实际上已走入绝路。这些经验与教训,促成马英九不得不通过改变策略,避免和大陆正面对抗,来逐步巩固并改善台湾现有“国际空间”,赢得岛内民众的支持,并借此进一步巩固国民党在岛内的执政地位。
第三,改变“外交”困境。民进党执政期间台湾“外交”预算大幅增加,但是“国际空间”却越来越窄,“邦交国”不断减少。更严重的是民进党当局采取的“烽火外交”,不但没有提高台湾的国际地位,反而被国际社会视为“麻烦制造者”。民进党为了一党私利推动“入联公投”,遭致日本、俄罗斯、欧盟等全面反对,就连一向被台湾视为保护伞的美国也对陈水扁不再信任。因此,马英九希望通过采取“活路外交”政策让台湾的“对外”关系从过去8年中的困境中逐渐回转,改变台湾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越来越不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