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民革大会发言材料
秦巴山区内的绝大多数县(区)乡(镇)发展基础相对较差,是国家认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由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涉及生态环境约束,如何协调好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与山区生态保护开发,走出绿色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前面临的棘手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秦巴山区作为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与重要生态屏障,具有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是“华夏文明龙脉”,区域发展需要严格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除了传统工业矿产资源外,秦巴山区还有种子植物三千余种,野生动物四百多种,水、热、林、草、药及土特产品等资源极为丰富,特别是汉中“天坑”自然景观在世界范围独一无二,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在优势的待开发区,这为秦巴山区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群众脱贫提供了条件。
针对秦巴山区生态保护与群众脱贫双重需求,必须摆脱以往粗放式脱贫发展的思路,在确保生态环境能够得到完善保护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区域内蕴含的要素禀赋,走绿色化脱贫且可持续发展之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之中。科学构建国家公园体系能够充分满足这一需求。
设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国家公园体系并建设好,既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现,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共识的背景下,我国国家公园建设适逢其时。它不仅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展现生态文明建设决心的标志性举措,也是唤醒民众生态意识,让大家感受“国家”存在的绝佳教育场所;以一种能够代表或体现“国家”的形式向世界展现中国生态,更能在全球范围内宣扬中国文化与国家形象。
秦巴山区包括了森林、湿地、地质等诸多生态敏感级别较高的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地,该区域内不适宜进行大规模、多人次的全民公益性公园模式建设,而应当遵循山区内生态环境保护开发的客观规律,充分结合山区资源禀赋,进行小规模、高产出的保护性开发;区域内的社区发展状况目前较为落后,民众贫困度高且城市生存技能低,一旦对其进行搬迁而使其离开原有生活环境和劳作模式,他们将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并容易导致二次返贫。
因此,如何平衡好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间的双重发展需求,合理开发旅游项目并引导好秦巴山区原住民融入国家公园建设之中,是当前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呼吁:
第一,科学评估秦巴山区生态建设开发的介入阈值,合理划分等级式开发及保护区域。国家公园体系建设需要充分解析旅游者、社区群众和生态资源三者之间的复杂而不确定的生态演化过程和动力机制,依照秦巴山区生态系统自身特点与地理区域分异、气候相似性、地貌单位完整性、生态功能定位和生态问题的突出性,探索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过程之中“开发、保护、释放、更新”系统的关键影响因素,评估不同区位的开发介入阈值,在此基础上科学划分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适度开发区,使国家公园构建于区域内完整的社会生态系统之中,降低甚至消弭外部开发对原系统带来的扰动,为引领山区群众脱贫及生态保护、资源利用之间达到平衡奠定基础。
第二,构建多层级立体式开发方案,拓展国家公园的辐射半径及综合功能。依据科学划分的开发介入阈值,首先针对环境承载力较高的适度开发区,可在既有旅游产品基础上重点提升景区旅游垃圾处理、环境扰动降低的能力,并借助当前已有基建设施、服务项目,面向大众游客开发“吃、住、游、行、娱、购”一体化的综合“旅游包”,发挥国家公园观光及脱贫致富支撑功能;其次,针对环境承载力一般的限制开发区,严格审核相关旅游机构资质并关停高污染、高耗能的旅游产品,适度探索漂流、骑行、野生动植物接触、少数民族文化体验等小批量、精品化、低碳化的旅游项目,发挥国家公园教育及民族文化宣传功能;再次,针对环境承载力较差的禁止开发区,一方面挖掘其科研、学术价值,与科研部门协同做好地质、珍稀动植物物种保护及名贵中草药的保护性开发,同时打造全球化、定制化、高附加值的直升机高空观光、徒步与地理摄影、野生动物(大熊猫等)观察等“有监管、零污染、高品位”的百分百高端清洁旅游项目,发挥国家公园科研及国家形象代言功能;最终,在合理发挥秦巴山区经济价值的同时,达到国家公园保护生态系统的宣传民族文化、塑造国家品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