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与宋庆龄的交谈中,孙中山先生曾饱含深情地赞扬女国民的家庭角色承担,作诗《女人颂》[3]:
女人是平凡的。
月朗星稀,是女人用晨炊点燃新的一天。
牵牵连连,是女人将零零碎碎补缝成一个美丽。
女人是不平凡的。
风雨交加,是女人为我们打开家门。
坎坎坷坷,是女人给我们关怀和温馨。
然而,女人又是伟大的,
人类常把母亲比作美丽和博大的化身,
人类在生育女人的同时,女人也生育了整个人类。
世界少不了女人,
如少了女人,
这个世界将失去了百分之五十的真,
百分之七十的善,
百分之百的美。
没有女人也就没有了人类。
月朗星稀,是女人用晨炊点燃新的一天。
牵牵连连,是女人将零零碎碎补缝成一个美丽。
女人是不平凡的。
风雨交加,是女人为我们打开家门。
坎坎坷坷,是女人给我们关怀和温馨。
然而,女人又是伟大的,
人类常把母亲比作美丽和博大的化身,
人类在生育女人的同时,女人也生育了整个人类。
世界少不了女人,
如少了女人,
这个世界将失去了百分之五十的真,
百分之七十的善,
百分之百的美。
没有女人也就没有了人类。
孙中山先生肯定女子“贤内助”的家庭角色,更高度赞扬“贤母”为“人伦表率”的崇高形象。1921年11月23日,孙中山先生为蒋介石的母亲王太夫人书写祭文[4]:
呜呼!文与郎君介石游十馀年,共历险艰,出入死生,如身之臂,如骖之靳,朝夕未尝离失,因得略识太夫之懿行。太夫人早遭凶故,恩勤辛苦,以抚遗孤,养之长,教之成,今皆岩岩岳岳,为人伦之表率,多士之规模。其于介石也,慈爱异常母,督责如严师,裁其跅弛,以全其昂昂千里之资,虽夷险不测,成败无定,而守经达变,如江河之自适,山岳之不移。古有丸熊昼荻。文闻其语,未见其人;及遇介石,识其根器之深,毓育之灵,乃知古之或不如今。幸而见于今,复不令其上跻耄耋,长为闺壶之仪型,是非特郎君辈所悼痛,亦足令天下闻之而失声,呜呼哀哉!尚飨!
孙中山先生还为王太夫人书写像赞:“陟彼四明,名山苍苍,瞻彼南海,大风泱泱;中有贤母,仪式四方,阙生公琰,为国之良”[1]。蒋介石幼年丧父,母亲王氏一人挑起了“理家事”的重担,对介石悉心照料,严加管教。从先生为王太夫人书写的祭文和像赞中,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先生对“贤母”的感激和崇敬。
此外,孙中山先生为广东女子教育院儿童部题词“幼吾幼” ,为竞雄女学题写校训“勤敏朴诚”,不难看出,先生期盼女子成为“贤妻”“贤母”。1924年4月4日,孙中山先生在广东女子第一师范学校校庆纪念会上发表演说,用“家产”比喻“中华民国”,说道:“ 现在的中华民国,就是大家的家产,大家都是这个家产的主人。如果做师长的女子都不明白理家事,这个家产的前途便没有希望”[2]。虽然字面上是鼓励女子“管国事”,但这种类比的方式却流露出先生对于女子承担好“理家事”重任的期盼。
无论是“贤内助”的伴侣角色,还是“贤母”的长辈角色,在先生看来,女性都以料理家事的形式,默默地支持丈夫或成就了儿子的革命事业。孙中山先生曾在给美国咸马里夫人的信中表达对他们共同的好友康德黎夫人去世的深切悲痛时,说道,“康德黎夫人性格倔强,各方面都令人喜爱。我再也得不到康德黎夫人的宽慰和鼓舞的来信了!康德黎博士真不幸!我真不知道现在他没有了夫人,怎能生活下去?”[3]充分地表达了先生对于女子作为“革命助手”这一家庭角色的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