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真正是朝夕相处。那个年代,书画创作处于消停阶段,何先生的事情不多,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程连凯。何先生不只要求、指导学生临摹古人名画,还搜集了一些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等现当代书画名家的代表作让程连凯欣赏、临摹、研究。自己创作时让程连凯站在桌旁全程观看,一边画还一边讲,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本来就有较好基础的程连凯自然心领神会,懂得了中国画的本质特点,笔墨特征,包括画家的情思、境界、品操、意趣和画面的造型、体貌、章法、技巧等。作画时从起稿、勾勒、烘染、调色到打点、收拾这全程的要求他默记于心,反复思考,实际体会。从何先生身上,更加理解了作者人格、修养、意志等这些自身条件的重要程度。并暗下决心,要走何海霞老师的路子。
程连凯创作的国画也时常请何先生当面点评,明白自己要改进、充实和完善的地方。一次,他用四尺三开大小的防风纸创作了《赤脚医生》请何先生点评。何先生边点评边挥笔补景,给他讲补这些景的道理,阐明补景前后的效果对比。另有一次,他构思了时代题材,就在100厘米Χ60厘米的图画纸上创作了刚建成通车的宝成铁路。何先生照样是边看边讲边修改,把不到位的地方一一补足,还画上树木和山洞,重点是在山的皴法上给他反复示范。改好后,还亲笔题款“云横秦岭,程连凯作”。老师成了真正的幕后英雄。看着刚刚完成的作品,何先生告诉程连凯:“画中的‘鼠角点’是用破笔点出的。要掌握画石头的皴法,就要学习惯性动作,以体会效果是如何出来的。”
何先生曾告诉程连凯深刻的道理:任何一个艺术家的成功,总是在特定的外部条件和内在依据相互配合下的产物。外部条件亦即社会氛围,后人虽无法选择,但内在依据,亦即画家主体努力的方向后人却可以仿而效之。鉴于此,程连凯听老师的话,认真拜读长安画派石鲁等诸家的名作,逐渐懂得了中国画的本质特点是笔墨,创作过程都是通过笔墨来呈现的。更加清楚了传统做法技巧固然要学,但又不能为古人所缚,为造化所囿的道理,人格和人品的修养才真正具有主宰的作用。于是,他开始了有意识的锻造性格,磨练心性,锤炼意志的行为。
中国画讲究写生,这对朝夕相处的师生当然少不了谈及写生。有次漫步街头时,何先生指着路边刚刚发芽,且尚未长出嫩叶的树枝对程连凯说:“画树,在街道上也能画,不一定到山沟里去。画面上树干的穿插、错落,树叶,未落的槐豆荚,画树时的那些点点,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城里的树规矩,经过了人工修剪,但枝叶修不了。再说公园里也有弯树,你可以多去玉祥门外的树林子看看。把城里的树画好了,画沟山里的树也就不成问题。”程连凯记住了老师讲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想着要多向外跑,多看远处的东西。何先生是针对学生的这种想法有的放矢,现场教学,真可谓苦口婆心,目的明确,效果明显。
虽说何海霞已经去世多年,可学生程连凯当年决心继承老师遗志的初心始终未改。“为振兴中国画,特别是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的美术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每当想起老师的教诲和期望,他就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和松劲。今天说来,程连凯的努力和成就,对得起何先生的提携和栽培。他还延续着何先生未竟的事业,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争了光,为中国的书画事业添了彩。
利用优势 广泛交流
视书画如命的程连凯不仅坚持向往的艺术事业,还是个任劳任怨,爱岗敬业,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的优秀职工。改革开放的号角快要吹响时,程先生在西安玉雕厂负责制作研究室的工作。他利用该厂信息及时便利的优势,思维超前,为了厂子,也是为了自己,极力捕捉机遇。也是应了那句老话,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