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组织要素来看,民进党根深蒂固的派系破坏党内团结并阻碍党组织的有效运作。
派系是民进党非正式的组织,其实际作用和影响力一直凌驾于正式的党组织,在民进党发展过程中也有正反两面的作用。但近年来,派系的负面作用在不断增大。2006年7月民进党“全代会”虽通过“解散派系案”,但派系“名亡实存”,转入地下状态,并直接形成附属于“天王”的扁系、苏系、谢系、游系以及新潮流系、绿色连线等六大派系,并仍按照既有的方式运作。历经2006年“倒扁”风暴、2007年党内初选“排蓝民调”等风波,派系间“拥扁”与“反扁”、“激进”与“务实”、“新系”与“非新系”等各种矛盾深深地交织在一起,至今未能弥平。由于派系在自上至下的各层级中都泾渭分明、矛盾重重,严重地破坏了党内团结,阻碍了党务系统的有效运作,成为2008年连续两场选举大败的主因之一。
目前,民进党内包括蔡英文无人能够扭转派系的负面效应。一方面,政党派系本质是一种政治关系依赖,目的就是寻求政治利益,相互倾轧的劣根性不可避免,只能靠利益分配来降低。蔡英文“正向处理派系政治问题”、“引导派系政治从寻求关系依赖,化成对具体路线的探讨与思辨”的背后仍必须有权力分配的支撑,否则只能是一种学理上的可能,在现实政治情景中难以实现。而民进党成为少数在野党后可分配的资源急剧减少,派系之间的争斗势必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实际上,在民进党根深蒂固的派系权力运作模式下,蔡英文本身就是派系妥协的产物,蔡上台后的权力分配仍要考虑派系因素,要效贯彻自己的意志最终还是要依靠派系。一直以来,民进党内多数人对于派系,都只能顺应,否则就成为孤鸟,这又是民进党一个难以走出的困境。
四、从支持群众来看,民进党严重受制于被自己用极端民粹教育的基本群众。
有什么样的群众就有什么样的政党,但群众是被教育的,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直接受政治人物和政党的影响形成个人政治认知,这种认知反作用于政治本身,形成一个循环的相互作用。8年来民进党选择极端民粹化路线直接造成其现有支持基础的窄化,即以高龄、中下阶层、中低文化的“一高两低”人群为主,缺乏青壮年、中产阶级与知识分子等社会中坚力量的支持。由于这些在社会中相对封闭和边缘化的“一高两低”人群,较容易被操控和愚弄,也就成为民进党最稳定的基本群众。因此,当这些受极端民粹教育的群众被“基本教义派”利用时,就具有强大能量,他们反噬民进党,不容许其转型、偏离极端路线,民进党也陷入了“基本盘迷思”而不敢公开违逆,但在岛内目前的选举制度下仅仅依靠基本盘只能导致政党萎缩,萎缩后的民进党又更加需要向基本盘取暖。这是民进党过去选择极端民粹路线的恶果,也是民进党目前和未来难以改革与转型的重要原因。
综上,民进党目前所面临的是一个由多组错综复杂、相互制约的矛盾所构成的严重困境,在短期内难有彻底解决之道。而同时关联的不利因素还有民进党的人才消耗、财务困境等诸多因素,如果民进党不做彻底改变,很可能在不断被消耗和自我消耗的状态下继续萎缩。但问题的关键还是在领导者的思维,如果民进党的领导精英能审时度势、大开大阖,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台独”心态,就能摆脱陈水扁营造的贪腐共犯结构的挟持,摆脱对“基本教义派”的依赖,重新引领群众,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扮演建设性而非破坏性的角色,只有这样,民进党才能逐步走出困境,迎向新生。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