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0日,民革十四届中央经济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经济委员会主任何报翔出席会议并讲话,民革中央副主席、经济委员会主任陈星莺主持会议并报告经济委主要工作情况。陕西省副省长、民革陕西省委会主委徐明非作为委员代表,在会上作了题为《“十五五”期间高水平建设开发区 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重点发言。

“十五五”期间高水平建设开发区 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陕西省副省长、民革陕西省委会主委 徐明非
“十四五”期间,全国2400多个县域开发区贡献了全国37.3%的GDP,其中62个千亿县以不足全国1.2%的面积贡献了7.6%的全国GDP ,其集聚效应与增长动能显著,成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但体制机制障碍、产业结构同质、资源约束趋紧、区域发展不平衡、配套功能不足等问题仍制约其发展效能。
“十五五”期间,需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速产业集聚与升级、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促进产城深度融合等策略激发开发区活力,强化其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创新策源地,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成效
截至2025年5月,全国县级以上开发区的总量超过2400个,其中省级开发区2200-2260个,国家级经开区232个,在推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方面作用关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
一是经济增长主引擎地位稳固。 开发区以占县域较小比例的土地,贡献了极高比例的GDP、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县域经济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力。其强大的要素集聚能力,有效带动了就业与产业升级。
二是产业集聚效应持续释放。 开发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各地开发区围绕主导产业“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培育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从“企业集中”走向“产业集聚”,显著提升了区域产业竞争力。
三是创新驱动能力逐步增强。 开发区日益成为县域创新要素的主要承载地,通过引育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各类研发平台,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部分领先园区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面临挑战
从全国层面审视,县域开发区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仍面临若干共性问题和挑战。
其一,体制机制约束亟待破除。 部分地区管委会权责不匹配,经济管理与社会事务权限不协调。市场化运营程度不高,投融资渠道相对单一,发展活力与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其二,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部分开发区产业层次偏低,传统产业占比高,新兴产业支撑力不足。产业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普遍,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韧性强的产业链。
其三,土地资源瓶颈制约加剧。 土地开发利用粗放、低效闲置与“项目等地”并存,亩均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有待提升。依赖新增用地扩张的模式难以为继,集约化发展迫在眉睫。
其四,配套服务功能存在短板。 生产性服务业(如科创、物流、金融)和生活性服务业(如居住、教育、商业)发展不均衡,影响了高端要素的集聚和园区的综合承载力。
对策建议
第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内生动力。 推行“管委会+平台公司”市场化运营模式,赋予管委会更充分的经济管理权限,推动平台公司专业化、市场化,高效运营园区资产。优化人事与薪酬激励制度。复制推广先进改革经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