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民革组织创建人黎民觉,宁强县人,1927年毕业于西北军官学校,其间受中共地下党员刘秉琳等影响,逐步接受共产党的主张。曾在冯玉祥、杨虎城部官至旅长、师参谋长。1934年,任安绥军迫炮营营长时参与中共绥靖军特支发动的安康起义以及反蒋倒蒋、党的地下兵运活动。1948年8月秋,由成都徒步秘密抵达宁强,成功策反青木川魏辅唐、阳平关成连音、中坝王文轩等地方武装缴械投诚。1951年11月在西安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宁强王中岳先生在其《描红诗》中曾诗咏黎民觉:“少年学武胆气豪,雄资英发春花骄。花季统兵霍卫妒,青春征战家国宝。豪门担腹白头偕,地下隐身红梅俏,惯用真言平冤抑,落红重辉知多少”。王先生的诗句较全面的概括了黎民觉的事业、家庭与人品。
黎老作为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在汉中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挚好朋友,1954年受派参与筹建汉中民革地方组织,先后担任筹委、副主任委员,民革汉中市第三、四、五、六届主任委员,民革省委常委,顾问。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曾任汉中市今汉台区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政府参事等职务。1954年初,民革陕西筹委会向中共汉中市委统战部汇款200万元(折二版人民币贰万元),在1954年1月18日他与刘次枫、廖五堂(洋县人,在县政府工作,后转入汉中担任汉中市民革市委驻会副主委,市委会编制7人,汉台区编制延续至今)。他们三人发起向中共汉中市委统战部申报成立民革汉中小组。民革陕西省委员会于1955年5月成立前后,相继在西安、宝鸡、汉中、咸阳、渭南建立了地方组织。汉中民革前人本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积极参加地、市政府部门组织召开的有关会议、各类视察、考察、检查等活动,提出许多富有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不仅在地方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三大职能上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对陕西民革的组织发展也起了重大推进作用。
黎老生前是汉中民革旗帜性人物,也是汉中民主党派的代表人士,他的参政议政能力和人格魅力深受中共地、市领导的尊重和赞许。一个仁者、智者、长者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我于1990年加入民革组织后,黎老(时任民革市委会主委)第一次与我谈话,不仅谈自己的追求,也谈对民革人的认识,黎老对我讲:“学要讲博学,仅读书看报不行!博就要不断丰富自己各类知识、学问,包括你的专业技能。政治是什么?政洽就讲不能稀里糊涂过日子,要有逻辑思维,凡事多问为什么,有信仰,有立场才会有判断力。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就是正气、德行,视天下为处事之本,患得患失者勿谈政治”。黎老介绍了自己在解放前的经历,尤其是他的迫炮营驻防安康时,对地下党(洋县人)王辛德在他的部队从事兵变活动,以机智、巧妙的途径进行掩护,为王辛德革命活动提供了许多方便,王辛德烈士年仅23岁就为革命牺牲了宝贵生命,洋县人不能忘了他们,现在你们作为党派成员,要熟悉历史,特别是当地的历史。同时向我提出要求,回洋县后查一下,中共洋县党史有没有遗漏。我参加过洋县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建设,知道王辛德是洋县的革命烈士,我及时回答黎老“知道,知道!”,详细情况我在了解一下告诉您。我返回洋县后马上去党史办详细查阅了王辛德烈士的革命事迹。发现洋县党史中将黎民觉错写为黎觉民,我在汇报黎老时隐瞒了这一点。
中共洋县党史对王辛德烈士是这样记载的。王辛德(1911~1934),洋县谢村镇东韩村人。早年就读于良马寺、书院高等小学。1929年秋,考入陕西省立第五师范(校址设今汉中市)。193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主编《前驱》、《追求》、《曙光》等进步刊物。是年,组建起洋县较早的农村支部——中共洋县谢村支部。11月,调中共陕南特委工作。1931年秋调回洋县,创办中共洋县县委机关刊物《春雷》。8月,中共洋县西区区委成立,任宣传委员。1932年秋,入省立第五中学(校址设汉中市)读书,创办进步刊物《第一线》,并在中共陕西省委特派员贾拓夫领导下,发动和组织汉中13校学生抵制日货和驱逐南郑县警察局长谈栖山的斗争。年底,调任共青团陕南特委书记兼中共陕南特委巡视员,协助特委书记陈浅伦工作。1933年5月,王辛德被调往安康做兵运工作,任中共安康军特支组织委员(后任军特支书记),通过和我党有联系的安绥军迫炮营营长黎民觉,任安康绥靖司令部《民知时报》编辑,利用该报发表文章,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他以记者身份,在下级军官和士兵中传播革命思想,先后发展共产党员30多名,建立起两个支部,结交了一批党的同情者。1934年3月23日,安康绥靖司令张飞生赴汉阴、石泉等地解决部属内讧问题,城内防守松懈。4月5日上午,军特支在西药王殿主持召开党员骨干分子会议,决定当晚9时起义。后发现叛徒告密,起义提前在下午6时发起,经过激战,他与王泰诚率主力部队——特务三连撤出安康县城,在西药王山下与袁作舟率领的迫击炮营起义人员会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第一纵队,并担任政治委员。起义军沿汉江西进,准备经紫阳县入川。经五天六夜连续行军作战,于4月11日在紫阳县毛坝关附近的营盘大梁又遭敌重围,血战一整天,弹尽粮绝被俘。4月下旬,在安康被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