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传承和发扬严守纪律、廉洁奉公的清廉本色;
老一辈革命家非常重视廉洁家风建设,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教育子女和亲属廉洁自律、远离特权、坚守正道,不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那种做派,要求从严治家,做到廉洁齐家,这也是红色家风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毛泽东对子女严格要求,送子上战场,始终遵循“亲情规矩”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周恩来专门制定了“十条家规”严格要求亲属。朱德跟家人“约法三章”,教育子女“接班不要接官。”陈云的夫人于若木回忆说:“我们家的家风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普通劳动者自居,以普通的机关干部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 彭德怀教育侄子“近水楼台不得月”。胡耀邦也要求他的亲友,一不干政,二不要官,三不经商,四不出国,不能以他的名义和特权谋取私利。焦裕禄对妻子要求很严,不能收受任何东西,公家的东西,一分也不能占。当年就因为妻子到食堂提了一壶开水,他就批评了她一顿:“人家大老远把水拉回来,你去提了用,你可是方便了。你知道嘛,你是县委书记的老婆,你不能带头破坏了办公的秩序。”因为这一壶水,他做了一个决定,所有住在县委大院的家属全部搬出去。如今焦家的第二代、第三代共有27人,第三代10个孩子中,有一半在打工或待业,谁也没有搞特殊化。这类故事在党的历史上是不胜枚举的。
三是传承和发扬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持家理念;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劳节俭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是历代共产党人家风家训的突出特点。老一辈革命家都十分重视艰苦朴素、勤俭克己的家风。他们以党性滋润家风,以实际行动言传身教,砥砺后人,这类故事在党的历史上也是数不胜数的。习仲勋特别重视从严教子,从不娇惯。齐心讲道:“也许是仲勋特爱孩子的缘故,他特别重视从严教子。”在习仲勋的影响下,形成了勤俭节约的家风。习近平同志在2001年写给父亲的拜寿信中说:“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在共和国十位开国大将中,徐海东大将出身最苦,他18岁之前,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没有穿过一件新衣。从劳苦工人到共和国大将,他始终秉持节俭家风,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穿的是旧军服,即使破旧了也要缝补后继续使用,用了30年的搪瓷缸子等生活用品都舍不得扔掉。董必武就时常对家人说,一支笔,一片纸,一把牙刷,不值多少钱。可是我们是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每个人浪费一点,几亿人加到一起绝不是个小数字。社会财富,大家爱惜呀!焦裕禄孩子们的衣服都是大的穿了小的穿,小的穿了再小的穿,一直到它不能穿。毛主席接见的时候,焦守云穿的是一件姐姐穿小了的衣服,而且袖子补丁摞补丁。焦裕禄平时对孩子要求很严,笔记本要再换的话,一定要让他看,非得正面、反面都写了,才给换一本。铅笔要一直用到捏不住了,焦裕禄再做一个铁皮的小圆筒,套在铅笔上,就这样一直把它用到最后,实在是不能用了再扔掉。凭借着勤俭节约,党得以度过艰苦的岁月。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虽有很大改善,但我们现在仍没有奢侈浪费的资本,还要继续发扬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
四是传承和发扬崇尚学习、书香齐家的优良传统。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一个人要想成长进步,好学勤学是最起码的要求,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老一辈革命家更是大力弘扬崇学的家庭风尚,从好学勤学的家风抓起,带动家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学以益智、学以增才、学以修身,在好学、勤学、乐学、真学、实学上下功夫,练就干事创业的真本领,成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1941 年 1 月,毛泽东同志在写给正在苏联求学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的信中讲到:“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 陈毅同志曾写诗给子女,教育他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生命世代续,知识无尽头。科学重实践,理论启新猷。”、“接班望汝等,及早作划筹。天地最有情,少年莫浪投。”邓小平同志给几位孙辈写家书,以他青少年时代留学经历为例,勉励他们刻苦学习。他回忆说“我十六岁时还没有你们的文化水平,没有你们那么多的现代知识,是靠自己学,在实际工作中学,自己锻炼出来的……你们要学点本事为国家作贡献。”重视学习、以学兴家、书香齐家是红色家风的重要内容,老一辈革命家通过家庭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勤奋向上的学习家风薪火相传,引导家庭成员学以明志、学以立德、学以致用,不断开阔知识眼界、陶冶思想情操、提升精神境界,使自己乃至家庭成员都成为推动党的事业前进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