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来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自然成了路”……
我娘家屋,从院子一出大门,就是一条笔直、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乌油油的路面,雪白的箭头,路两旁是漂亮的绿化带。天黑了,一盏盏花朵式路灯亮了起来,光晕下的柏油路像一条彩带,一直向前延伸而去,一眼望不到头。
今年正月十五那天闲着没事,就开车回娘家看望八十多岁的父母亲,他们身体硬朗,思维敏捷,还经常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到娘家门口时候,母亲正在清理大门口路边绿化带里的杂草,给里面空闲的地方松土,说是种豆角之类的菜啊。绿化带是宽一米五,长两米,用彩砖围成的小长方形,每家门前两块。绿化带一侧紧挨着每家的房屋,另一侧紧靠门前的路。而此时的老父亲则坐在暖阳下的屋前,悠闲的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
我停放好车,走到老父亲身边时,父亲喃喃的说到:“就是发展快,发展快啊!”我疑惑的看着父亲,问:“啥发展快啊?”父亲指着家门口的路,说:“我说路啊,路发展快啊!”“路怎么发展快了?”我更是不解了,笑着问。母亲笑着说:“你爸说胡话呢!”听着母亲的话,父亲有点激恼的说:“你才说胡话呢!”接着,父亲给我说起眼前的路,也就是娘家门口这条路的经历。
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年轻的时候,这条路是只有宽一米左右的崎岖不平的小土路,路上行人稀少,寂寥无声。最怕的就是雨天,父亲就得踩着湿滑的泥土,深一脚浅一脚地出行,一身泥点就成了父亲对这条路最深的记忆。
到了七十年代,农业现代化的春风吹到了这里,狭窄崎岖的路加宽了,修成了三米宽的大土路。羊儿们在路边悠闲的嚼着草,看着手扶拖拉机在地里欢快地奔跑着,留一下一片广阔平整的土地。父亲开着拖拉机,拉着一袋袋化肥,高兴地去地里施肥。拖拉机的轰鸣声和飞扬的尘土,便是父亲这时对这条路的记忆了。
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大土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五米宽的砂石路。父亲最早骑着自行车,后来骑着摩托车,飞转的轮子留下了一路的笑声。父亲的拖拉机已经换成了三轮奔奔车,拉着一车车砖石、水泥驶过,扬起的灰尘散去,一座座土墙瓦房摇身一变,变成了小青瓦砖房和二层小楼房,还有门前路上来往如织的摩托车、三轮车、奔奔车,以及商贩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这便是我儿时对这条路的记忆了。
时光流转到九十年代后,在我的记忆里,这条路由砂石路修成了一条平坦的水泥路。很多和我一样的大朋友和小朋友们,在路上笑着、闹着,摩托车发动机的声音都被我们的欢笑盖住了。蓝天白云、道路两旁整齐的树木和一路的嬉闹欢笑声,便是我年轻时候对这条路的记忆了。
社会发展到了21世纪,家门口的水泥路又变了,它现在呀,成了一条十几米宽的柏油大马路。道路两旁绿树成阴,道路中间鲜花盛开,若不是各种车辆一辆接着一辆地驰过,让你感觉就像是在花园中散步一般。最让我们高兴的是新农村建设以来,政府在这条路上实施了亮化工程。一盏盏路灯让黑夜变成了白天……
要想富、先修路,小路小富,大路大富,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原本家门口的土路,经过逐年的投入修建,由小土路变成了大土路,由土路变成了砂石路,由砂石路变成了水泥路,如今又由水泥路变成了柏油大马路。原本狭窄、弯曲、里程较短的公路经过设计与改造,也变得更直、更宽、更长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娘家门口的这条路发展快,而且整个家乡公路的发展形势更是喜人,镇通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户,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网也逐渐形成,真是条条大道通市镇,小道条条通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