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夫走卒皆有六朝烟水气”,能让朱自清先生如此评说的城市,只有六朝古都南京了。在历代堪舆家眼中的南京,东有紫金山龙蟠,西有石头山虎踞,南有秦淮河,北有玄武湖,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相齐备,是帝王所钟之福地,故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在此立都,1912年1月1日,伟大的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总统,也定都于南京。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区以东约10公里的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今有幸,和朋友来到这里凭吊拜谒,已寄哀思之情。早起和朋友吃完早饭,一路坐车赶往钟山风景区,入园后来不及仔细品味周围美景,就直接乘坐旅游专线前往中山陵。中山陵前是一个巨大的环形广场,正对中山陵牌坊,牌坊上书“博爱”二字,据说是孙中山先生手书,牌坊四柱刻有云朵图案,顶为蓝色琉璃,整体显得庄严肃穆。过牌坊后,一路向上,漫步而走,就来到了陵门处,陵门上书“天下为公”,象征着孙中山先生一心为老百姓的伟大情怀,陵门旁有一对汉白玉石狮,形态逼真张口正视前方,仿佛在拱卫着中山陵一样。陵门后有一碑亭,石碑上镌刻“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登上长长的石阶,石阶干净而整洁,两旁松涛阵阵,让我的心情不由的庄重了起来,来到山顶的祭堂,祭堂蓝色屋顶灰白色墙身,下有三个拱门组成,拱门上鎏金着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是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不懈的理想,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进入祭堂,内有黑色大理石镶嵌的石柱约十二根,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孙中山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全文,顶部有国民党党徽,祭堂正中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雕像栩栩如生,如此一代伟人,让我心中无比的敬佩。在瞻仰完中山先生祭堂后,游走于中山陵周边,廖仲恺、何香凝等许多民国的要人,作为孙中山的战友、追随者,身后也把墓地安放在他陵墓的旁。这些民国名人墓葬,同中山陵融为一体,共同承载着对那段历史的记忆,也显示了那时的国民党人尊崇中山先生、立志追随其完成国民革命的决心。
我们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一代人,革命前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美好的和平年代,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我们的祖国,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建国后建设时期,一路波折不断,跌宕起伏,无数先烈作出了牺牲,其中既有共产党员,也有普通群众和民主党派爱国人士,他们力挽狂澜,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一曲独特的篇章。游完中山陵,我不由反思自己,我们正值壮年,我们的生命和理想又是什么?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快到来不及思考就要面临着解决下一个问题,我们又庆幸生活在和平年代,不必担忧安危和温饱,所以我们甚至不用思考该走怎样的路,因为已经有革命先烈们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为我们铺好,我们的青春只需更安逸更舒畅。是这样吗?不,不是这样,也不应该是这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说到“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孙中山先生也仿佛一直在告诫我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我们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
回家后查阅资料,南京解放翌日,毛主席专电指示:保护中山陵。再后来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许许多多后继的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着多党合作制度,继承着孙中山先生复兴中华的伟大理想,纷纷前来中山陵谒陵瞻仰。在改革开放的日子里,中山陵成为了连接海峡两岸与世界各地炎黄子孙的纽带,来南京,必到中山陵。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富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报告所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关系所坚持的根本方针。九十多年来中共和各民主党派“风雨同舟、患难与共”,而今,轮到我们了,我们这一代如何去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和革命先烈的期盼,我们这一代如何去为共产主义奋斗一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因此,我毅然加入民革,投身其中,去寻找自己所要追寻的路。(汉中市民革党员 余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