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接受东南兄弟革命党人意见,创造条件,准备武装起义。“1910年4、5月间,井勿幕从上海回到西安,根据东南各省革命党人的意见,准备在西北发动起义。”[1](p.31)井勿幕将这一重要建议在陕西泾阳“柏氏花园同盟会会议”上,传达给同盟会成员,并在会议上明确了当时开展工作的任务,拟订筹备起义的事项,争取可能争取的武装力量,即联络陕西新军、哥老会、刀客等。会议推动了革命组织的发展和扩大,积极培训革命军队,委派人员到上海购置枪支弹药。
此年,全省同盟会会员已发展到近千人,加上哥老会等会党力量,起义已具备一定基础。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西安后,陕西首先响应武昌起义,并且一举成功。
东南各省革命党人的意见是对陕西革命党人最大的信任和希望,不仅激起了陕西革命党人的士气,更重要的是,将陕西的革命推向了一个高潮,为响应武昌起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组织、物资、武装力量的基础,陕西辛亥武装起义走在全国各省的前列,拉开了北方各省革命起义的序幕,减轻了官兵对其他各省起义的压力,为我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四川人民护路风潮更加激发陕西革命党人热情,推动革命的发展。1911年4月清政府将已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的修筑权卖给外国银行集团,爆发了全国人民的护路斗争。 “四川人民争路风潮愈演愈烈,影响所及,更给陕西正在酝酿发动革命的暗潮加上了推动的力量。”[5](p.64)从中不难看出,兄弟省的革命风潮不但鼓舞了陕西革命党人的革命意志,增强了精神力量,正是这种精神力量促进了辛亥西安起义。
在清政府统治后期,由于陕西深居我国内地,交通不便,经济衰落,自然灾害频繁,清廷腐败,残酷盘剥,帝国主义侵入,造成民不聊生。在这样社会背景下,陕西具有民主思想的志士仁人,自发的结社、集会、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民众起来抗捐抗税,反洋教的斗争风起云涌。这些斗争,只是自发的进行,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没有明确的组织纲领,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自陕西的留日学生和赴日考察的士绅和关中先进人物,接受了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后,在陕西境内传播这种革命思想及政治纲领,建立同盟会陕西分会,后又在省内成立了同盟会陕西支部,像滚雪球一样,革命力量不断壮大;正是有了明确的革命路线,最终取得了辛亥革命武装起义的成功。(作者尹洁系民革西安市碑林区工委党员)
参考文献:
[1]孙志亮,张应超.陕西辛亥革命[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9.
[2]岳超.庚子随行简记.近代史资料[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57 (5) .
[3]辛亥革命在陕西[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6.
[4]政协陕西委辛亥革命史料调查整理.陕西辛亥革命回忆录[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2.
[5]朱叙五,党自新.陕西辛亥革命回忆录[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