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老会的宗旨,与三合会无异,均为反清复明。光绪己亥(1899年),孙中山派毕永年和平山周到湘、鄂一带联系哥老会,同时指令郑士良、陈少白等在香港设立会党联络的机关,建议将湖南、湖北广东等地的三合会、哥老会与兴中会联合起来。同年,两湖哥老会著名头目十数人先后到港,共同商定设立兴汉会,统一三省会党,并决议推举孙中山为会长。此后,黄兴联络哥老会、三合会、青帮、白帮等组建华兴会;陶成章则联络浙江、福建、江苏、江西、安徽五省会党头目,在杭州成立龙华会。有人称,“三合会化为革命党,哥老会也复为革命党,于是全国各省之诸会党,悉统一为革命党焉”。
这便是革命党联络哥老会的起始。在参与革命之前,哥老会属秘密会党,有排外的思想,大批哥老会成员加入革命党后,哥老会风气大转,有些地方的哥老会组织以革命党自称。光绪丙午(1906年),江西萍乡矿工起事。主力就是矿工中的哥老会、洪江会成员,矿工由萍乡攻陷湖南之醴陵、浏阳后,长驱直入直逼长沙。所出的公告中有“为祖宗雪耻,宜同德同心,体天伐罪”等话语。江西、湖南的官军与矿工交战时,与哥老会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官军大多朝天开枪,或者弃枪而逃。萍乡之战,矿工对教会的牧师都采取保护的措施,足见哥老会在思想上的革新。
致公堂
致公堂,又称义兴公司,是清末海外华侨会党组织,其源流可追溯到天地会,源出洪门。
孙中山曾三次赴美,向华侨宣传革命。1896年,当孙中山首次赴美时,虽“劝者谆谆”,而“听者藐藐”,终究无功而返。但这次失意的美国之行,却让他发现,华侨中十之八九皆列籍洪门,故欲收革命宣传之实效,必须借洪门之帮助。1904年,孙中山先生从日本赴檀香山。因为当时康有为及其弟子在此办报,宣扬保皇立宪,并有人加入致公堂投机,孙中山遂创办《檀山新报》,亲撰《敬告国民书》、《驳保皇报》等文章,与其论战。1904年1月孙中山带同盟会并入致公堂,并受“洪棍”之职。设特别会容纳同盟会会员,当时同盟会与致公堂的公告说:“洪门为中国提倡排满革命之元祖,而大埠致公总堂之改良新章,更与本会三民宗旨相合,原可互相提携,共图进取……以成大群合大力而共图光复之大业,是为厚望。”
孙中山加入致公堂后,进行了致公堂体制和理念上的改造,为致公堂重订新章规程八十条,使致公堂从以往的反清复明的原始帮会向具有现代民主思想的组织转变,此举也促成了1925年致公党的诞生,致公党1947年在香港进行改组,后来成为中国的八个民主党派之一。
孙中山虽然起义多借助洪门力量,但其骨干力量,政治纲领却完全是现代民主式的,就是军事理论也为现代式的。辛亥革命成功后,由宋教仁等起草,发布的《临时约法》地位可比中国的《独立宣言》。但因借助洪门,也不免要打上洪门的烙印。
如1900年的惠州起义中,起义军“在多祝驻营时,通知居民不必闭户,必须在门前点一灯为标志,取其复明之意”。1907年的潮州黄冈起义中,会党占领黄冈建立军政府时,标明“大明军政府孙”,可见“反清复明”的口号在孙中山领导的起义中多次出现。后来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曾带新政府祭拜明孝陵,也算是给了洪门一个交待。(作者杨宝祥系民革宝鸡市陈仓区总支部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