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改革开放30年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活动 > 改革开放30年

新生活在改革中扬帆起航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09日  人气:
  首先从颜色上,人们不再局限于过去的蓝、绿、灰,而开始大胆的穿一些明亮的颜色,女性则更青睐于红色。其次,从款式上男性丢掉了绿军装和中山装转而穿起了西服,女性也敢穿着红裙子在街上走了。发展到后来,牛仔裤、喇叭裤风靡全国,中国大街上的色彩从此不再单调,款式不再单一,面料也不仅仅局限于毛呢和“的确良”,人们由“一衣多季”转到了“一季多衣”,衣橱里都塞的满满的。如今走在街上,映入眼帘的是各种颜色的服饰,新颖、别致、前卫、性感,无不传达着每个人不同的审美感与追求个性生活的美好愿望。正是改革开放才使得我们生活中的色彩不再单调,充满了勃勃生机!
  以前住房多是平房,以榆林为例,改革开放前的榆林行署也不过也是一座错落有致的窑洞建筑群,市里面没有一座高层建筑,基本都是平房。老百姓住的房子在城里以砖瓦房居多,城外砖结构窑洞和土窑洞占主体,居住条件简陋,很多家庭一家只有一间房,全家老少挤在一起,厨卧不分,卫生条件差,旅行出差住的地方几乎是清一色“招待所”,而且住宿还要单位介绍信外加工作证。改革开放后这三十年里,钢筋混凝土的高楼一座座拔地而起,屹立于城市之中。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也在不断变化,一孔孔窑洞变成了一排排的砖结构平房或小楼,到后来则趋向于住单元楼,卫生、整洁、水暖电齐全,厕所自带,有单独的厨房和卧室,大人和小孩各居其所。外出住宿再也不用去指定的招待所,可供选择的宾馆、酒店、商务会所比比皆是。房间内的摆设不再简陋,沙发,这个当年被称作“软椅子”的稀罕物件也成了普通百姓家中的一部分。如今走进榆林城关农民家中竟然能见到50"以上的等离子电视、高配置的电脑、真皮沙发、木雕桌椅……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尽显其中。
  在计划经济时代,物品匮乏,购物都要凭票,结婚时能购齐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这三大件就算是生活不错的家庭。当年平时用的化妆品也很简单,擦脸高档一些是“雅霜”,中档些是“面友”,擦手的是扁铁盒装的“北京”香脂,有时也用棒棒油,一截像蜡一样的硬脂护肤品,很好用但便宜才几分钱。那时洗发用的是“蜂花”,洗衣用的是“山丹丹”洗衣粉和“中华”肥皂,刷牙几乎清一色是黄色铝管的“中华”牙膏,人们在选购时也不用费脑筋去选择,因为卖的就只有那几种。
  现在手表这个当年的奢侈品,几乎已被一般的百姓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手机上的时间显示。家中的用品应有尽有,电脑也逐渐开始普及,购物足不出户,在互联网上就能实现;洗衣机、冰箱这些当年只能在高级领导家中和宾馆才能见到的大家伙也普及到户;电视机越换越大,由显像管式换成了大屏幕的等离子。人们接受外界信息的途径更为广泛,由当年的有线广播演变到了今天的电视机、互联网。通讯发展日新月异,当年只有大单位才有电话,黑色的手摇式的,可现在,连手机这个由“大哥大”演化而来的无线通讯工具也普及到了学生,用“世界触手可及”来形容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真是一点都不为过。
  三十年前的榆林出行道路不畅,土路居多,城里仅有才两条街,而且二街只有十几米宽,那时高级领导坐的是“红旗”、“伏尔加”以及上海产的仿伏尔加版的“上海”牌小轿车,中级领导坐的是“北京”212吉普车,其他人就骑自行车。那个年代一般家庭能有自行车也算生活宽裕。自行车当年最流行的是“永久”、“飞鸽”、“红旗”,走到哪儿这都是交通工具的首选,当年由于交通不便骑自行车从榆林去绥德也是常事,那时城际间只有地运司头顶“国营”两个大字的班车在跑而且很少,城里根本就没人听说过什么是“公交车”。记得小时候,我家也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爸爸可爱护了,印象中车上的铃非常漂亮,遗憾的是经常被偷。爸爸为了方便带我,还专门焊制了一个小架子,绑在横梁上,那时坐在自行车前面总是觉得很快乐。


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当前2/3页

Copyright (C)sxm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陕ICP备09000169号-1

联系地址: 西安市西新街22号民主党派大楼2层 联系电话: 029-87277173 传真: 029-87277155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委员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