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里漫步古城已经是无数次了,夜晚信步在古城这还是头一次,感觉的确是不一般。
和党派的几个同志边走边谈,谈眼前灯火辉煌、游人如织,谈对古城昔日的印象,可以说是今非昔比,也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拿小学时期学过的一个成语“日新月异”来形容,确实不为过。参加工作到韩城二十多年了,酷爱文史的我对素有“小北京”之誉的韩城古城的感情可为深矣。我常给文友们讲,韩城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文化氛围浓郁,这里的历史沉淀厚重,我在这里完成了从一名地勘队员到一个作家的华丽转身。记得有一次在西安市建国路开会,一个来自榆林的文友和我开玩笑,说我如果在家乡蒲城那就是个刀客,而在历史文化名城韩城却成为一个文化人。所说是开玩笑,但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是很有道理的。
从古城东关到隍庙古街,我与民革市委会董秘书长唠叨着各自的感受,董秘书长说你看看眼前的这一切,谁还会相信这是冬日里的古城,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做生意的店铺还没有打烊,俨然一幅《清明上河图》。我说了自己的心里话,韩城正在向青砖灰瓦“回归”,它比平遥更具中国古城建筑魅力。在隍庙古街里,我们观赏了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出,一个女歌手正在唱《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心里不禁感叹,如今韩城五十万人民致力于城市经济转型,新兴产业如同雨后春笋,父老乡亲们正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昂首阔步在建设黄河之滨中等城市的康庄大道上。演出虽在露天,但无丝毫寒意,身旁的燃气炉暖烘烘的,真是神仙过得日子。小时候在乡下看露天电影可不是这样,西北风凛冽,寒风刺骨,戴着棉帽子,穿着棉袄、棉裤、棉窝窝,扛着板凳,看了个电影《六月雪》,丢了个板凳,回去害怕给妈妈交不了差挨打,觉得自己比电影里的窦娥还要怨,欲哭无泪,真是羞了先人,自己怎么就不小心丢了板凳呢,打瞌睡误了大事,这可怎么办呢。俱往矣,还想过去这些不开心的事情干什么,抬头见一弯月牙挂在天边,真是久违了,这些年来,忙于工作,忙于创作,晚上很少外出,记忆中的月牙应该是三十年前在乡下,打麦场上嬉戏打闹,夏日里门前乘凉,再就是十年前在薛峰水库创作读书时,构思文脉,推敲文字。
思古抚今,思绪万千。历史古城,千年古县正在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成为黄河西岸一颗璀璨的明珠,如今的韩城人必将在古城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民革韩城市委会 马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