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蔚如将军
立马中条,长风起,渊渊伐鼓……新旧恨,从头数,挽狂澜作个中流抵柱。
孙蔚如——
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豁口村,有一处灰砖仿古建筑的小院,厚重而简朴,这里就是抗日名将、民革陕西省委会首任主委孙蔚如的故居。青少年时他从这里出发,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人生。
11月1日下午,由陕西省政协文史馆、民革陕西省委会宣传部联合举办的“光明磊落 一生为国——解读孙蔚如”委员故事会,走进孙蔚如故居,重温他的生平事迹,弘扬民革前辈的优良传统,汲取奋进力量。
抗日名将孙蔚如一生追求进步,坚持革命,是与中国共产党始终真诚合作的爱国民主人士。青年时期,他接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先后加入了中华革命党、陕西靖国军,成为杨虎城将军最亲密的战友和最得力的助手,并建立了生死不渝的友谊。1933年,以联共反蒋抗日为中心内容的十七路军与红四方面军秘密签订“汉中协定”事件中,孙蔚如作为具体实施的负责人,与红四方面军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密切合作。中央红军进驻陕北时,孙蔚如通过中共陕西临时省委负责人孙作宾向中共中央表达愿与红军联合抗日的决心,表示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毛主席在回信中谈到:“知先生抗日情殷,愿赋同仇,甚感甚佩……”
在西安事变期间,孙蔚如担任军事顾问团召集人、西安戒严司令、抗日援绥第一军团军团长等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兼三十八军军长。“七七”事变爆发,孙蔚如即派部下开赴抗日前线,参加了保定、娘子关、忻口等战役。1938年7月,他辞去省政府主席之职,以第三十一军团军团长之职,亲率部队东渡黄河,对日作战。同年11月,孙蔚如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坚守晋西南一线,在三百余里长的中条山筑起钢铁防线,策应了八路军“百团大战”,先后粉碎日军十一次扫荡,挫败了日军渡河西进、进陕逼川的战略企图,使三秦大地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免遭日寇铁蹄践踏。1940年10月第四集团军移防河南,守备郑洛河防,屡建战功,1944年6月升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四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调往湖北,先后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第六战区受降主官。
抗战胜利前后,孙蔚如长期率领的三十八军回到人民军队大家庭,1946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西北民主联军三十八军”。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对这支部队给予了高度评价:“原杨虎城部三十八军是我党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典范”“三十八军及其前身十七路军,以其不断进步的表现和巨大牺牲,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树立了光辉形象。”这是中共中央对三十八军的历史结论,也是对统率这支革命武装的孙蔚如将军的赞许。
解放战争开始后,孙蔚如不愿参加内战,辞去军政要职,辗转杭州、上海,毅然拒绝了蒋介石要他去台湾的要求。在周恩来、陈毅的关怀下,孙蔚如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民革陕西省委会主委、陕西省副省长、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雷学军发言
“孙蔚如将军忠诚地继承了杨虎城将军爱国抗日的精神实质,以亲身履行的大智大勇,巩固了陕西作为抗日基地和全民族抗日策源地的地位,率领陕军英勇抗日,打出了陕军抗日的赫赫威名。”陕西省红色文化研究院十七路军研究会执行院长雷学军在活动中讲到:“因抗日战功升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的孙蔚如,又出任武汉受降区司令长官,解除了21万日军武装,编遣9万伪军,顺利完成受降任务,武汉受降堂至今发挥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