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群英荟萃当前位置:首页 > 民革风采 > 群英荟萃

儿时七夕记忆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21日  人气:  来源:民革陕西省委员会

  又是一年七夕时,家家户户上街采购瓜果点心准备过节,青年男女互送玫瑰表达爱意,节日的气氛看似浓厚,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在记忆的储存库里搜寻许久,原来是少了些许传统文化的因子。

   七夕节本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却被更多地赋予了现代因素。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晚是牛郎和织女雀桥相会的日子,于是现代男女便将它视为中国的情人节,更多地对它寄予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希冀。从而互送玫瑰、礼物,出入餐厅、影院成了现代人过七夕的主要方式。然而,对我来说却真的很怀念儿时的七夕。

   记得儿时过七夕,除了要步行几里地到镇上买回一些在当时来说很稀缺的水果之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蒸花馍。花馍是韩城人逢年过节、敬神祭祖、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样物品,所以七夕节也就不例外了。每逢这个时候,奶奶总是提前做好准备,先一天下午就泡好酵子,半夜起来发面、接面,等到凌晨时一切准备就绪,就叫醒她的儿媳们准备开工,而往往这个时候我也会跟着凑一凑热闹,帮奶奶从盒子里拿出她的宝贝家具——小剪刀、小木梳、小筷子等以及装饰花馍所用的红豆、黑豆、红枣、玉米粒等物件。

  开工后,奶奶和她的儿媳们分工明确。奶奶是捏花馍的主力,妈妈和婶婶们主要负责揉面,必要时帮奶奶做一些简单的花饰。花馍要做好,揉面是比较关键的一步。所以妈妈和婶婶们从来不敢马虎,她们在下功夫的基础之上还要讲究一定的技巧,通过手掌的力道将面推开又揉回来,一遍又一遍,反过来正过来,最后将面揉得温软而又细腻。这样,面团到了奶奶手里既温顺又听话,在奶奶那看似粗糙实则灵巧的双手的搓、捏、盘、剪之下,不出几分钟一个花饰就做好了。这时,奶奶就会将做好的花饰底座沾点水,然后将它牢牢地粘在花馍主体上,必要时还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棒棒插在上面将它固定好。等到这一切做好,奶奶又会拿出食物染色剂,在花馍顶上抹上一点红,一点绿,这样花馍看起来就更漂亮了。整个过程是那样有条不紊,是那样和谐幸福。就这样,不出两小时七夕节的花馍就做好了。

  这时,我就会凑上前去问这问那。原来七夕节的花馍是有讲究的,它们叫雀馍和砚台馍。雀馍是做给女孩子的,在一个类似盘子的“雀”(韩城地方音)里,放了好多做女红用的家具,有针、线团、剪刀、顶针等等;而砚台馍是做给男孩子的,砚台旁边靠着一个笔架,笔架上挂着几只笔。七夕节晚上祭拜时将这两样物品摆上,其寓意在于祈求上天让心灵手巧的织女将自己的聪慧和巧艺传给民间女子,同时保佑男孩子读书有成。这就是朴实的老一辈韩城人在七夕节表达自己淳朴愿望的传统方式。它虽然简单,甚至有些落后,但它却无形中向我们展示了韩城妇女的聪明才智,同时也展示了韩城民间艺术的卓越风采。(作者王丽系民革韩城市委会秘书长)

Copyright (C)sxm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陕ICP备09000169号-1

联系地址: 西安市雁塔区南二环东段388号。民革陕西省委会办公室:029-63903203;
民革陕西省委会组织部:029-63903205;民革陕西省委会宣传部 :029-63903206;
民革陕西省委会参政议政部: 029-63903208;民革陕西省委会社会服务部:029-63903209;

邮编:710061    传真(自动):029-63903213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委员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