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群英荟萃当前位置:首页 > 民革风采 > 群英荟萃

浅议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历史作用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3日  人气:

统一战线历来是中国共产党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三大法宝”。中国统一战线理论从毛泽东成功奠基,经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又经江泽民、胡锦涛的深化创新,从而实现了由“革命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到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历史跨越。其内容包括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统一战线理论、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统一战线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关于统一战线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笔者在本文以史实说明中共各个时期统一战线政策的历史作用。

一、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确立,奠定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

统一战线是不同集团的人为了相同目的结成的共同阵营,多用于战争时期。也可解释为比喻在某些问题上抱同样态度。就广义而言,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简要地说,统一战线就是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笔者查阅有关史料,它的出处是在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毛泽东在该文阐述道,“目前的时局,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

推究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渊源,是在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人在这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这一政治主张的确立距今已经整整90周年了;在次年召开的中共“三大”上又确立了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的政策。这一系列统一战线政策的确立,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其意义重大,为建立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独创性的统一战线理论。国共两党之所以能够实现历史上第一次合作,在于两党在该阶段的政治纲领一致,目的在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其历史作用主要表现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北伐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二、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共统一战线理论的重大发展。

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因为他在近百年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他的名字和成就将永远载入史册,为中国人所怀念。正是由于他晚年能够及时地果断地总结四十年失败的教训,坚决地实行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鲜明地采取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历史上称为“新三民主义”,这一政治主张最后成为抗日民主战线建立的政治基础。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思想的理论脊干和思想之柱,是孙中山关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和纲领。以民族、民权和民生为主要内容的旧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在当时来说,旧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进步和革命的纲领,但具有反帝反封的不彻底性。后来,根据革命的需要,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试图将中国变成其殖民地,不断加大侵华力度,民族危机日益紧迫,在此背景下,三民主义再次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为缓和国共两党的长期对立的局面,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的政治作用。

1937年7月13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郑重声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共产党的声明受到了全国人民的赞誉。这一声明之所以能够受到全国人民的赞誉,就在于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使命。后来我们在《国歌》中唱到“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是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中华民族发出最后的怒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成为历史的选择。

曾记当时:传遍大江南北的《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南京冒雨请愿的学生,“鹄立于雨夜之中过夜,一任风雨之肆虐者一昼夜,甚至有病苦不支而倒地者,全体一心,至死不去”;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涌上街头的北平爱国学生,高呼“立即停止内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一二九”运动划破笼罩大地的沉沉乌云,呐喊出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爱国志士、爱国青年的推动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救亡运动,在中华大地澎湃而起;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团结抗战奠定了基础。战争是对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大考验。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一个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政党、团体、爱国人士、少数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曾被讥为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实现了空前大团结,四万万同胞共赴国难,出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把兵当”的动人场面,社会各界的抗日热情,汇成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后来有史学研究专家评论说,此时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在全体中国人之中形成、觉醒,达到空前的程度,这是抗日战争给中华民族内心深处带来的最深刻变化。

民族危亡,让人们再一次看清: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坚定维护者,是人民利益最热忱的捍卫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导作用,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从遵义会议到党的七大,烽火考验中的中国共产党日益成熟,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人民找到了救星,历史选择了共产党。

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最后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以全国人民为敌,发动了反革命内战,将全国各阶层人民推到饥饿和死亡的境地。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转变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任务。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建立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极大地团结了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广大华侨、各界民主人士及其他爱国分子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地方实力派,为争取和平民主同国民党反动派作了最坚决的斗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的共和国,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

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中国共产党提出关于“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重庆谈判;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中共和各民主党派为维护政治协商会议成果而斗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与扩大;全面内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解放战争时期的统战方针政策;反蒋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民主党派的历史性转折,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空前巩固和扩大;中共发布纪念“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热烈响应;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爱国将领争取工作的胜利;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的统一战线思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隆重召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统一战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共同纲领》是中国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之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这一科学论断说明了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掌握统一战线领导权,是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统一战线领导权与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是相一致的,无产阶级政党不掌握统一战线领导权,中国革命不可能成功。党还根据统一战线中各种社会力量的不同特性,以及它们在革命发展某一阶段的不同状况,规定和实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政策。这样,党就能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主要的敌人,最广泛地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同盟者,保证革命在全国范围的历史性胜利,并保证中国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当新中国的晨曦刚刚露出东方地平线时,毛泽东就注意到了统一战线在新中国建设中的地位、作用问题。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在国内,唤起民众。这就是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结成国内的统一战线,并由此发展到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不可四面出击》的重要讲话,指出:“全党都要认真地、谨慎地做好统一战线工作。要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把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团结起来。”只要“多少有点可能团结的人,我们也要团结。”我们不要四面出击,绝不可树敌过多,这样才能孤立主要敌人。毛泽东的这些论述,及时纠正了轻视统一战线工作的倾向。

四、新时期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世纪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是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在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过程中,毛泽东领导我们党成功地开辟了经过统一战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把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道路。

我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毛泽东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为社会主义时期巩固、发展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奠定了政策基础,对形成我国的独具特色的政治体制有深远的影响。

上世纪六十年代,原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回归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国共产党正确执行统一战线政策的一大成就。李宗仁先生的回归,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的。周总理从党的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出发,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促成了李宗仁先生的回归,当时这一重大政治事件在国内国际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顾笑言等人在其所著的纪实文学《李宗仁归来》一书的结尾说了这样的话,“我们有机会撰写这部《李宗仁归来》,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们还热切地希望能撰写更多人归来的文章。如果我们能有幸再撰写一部《蒋经国先生归来》,将感到不胜荣幸之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统一战线理论,开创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新局面,最突出的是多党合作、知识分子政策和和平统一祖国等。

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的多党合作理论,开创了多党合作的新局面。其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创造性地提出了参政党建设的理论,肯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其二,制定了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核心的新时期知识分子政策;其三,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是对毛泽东、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发展和深化,是一个系统的理论。这一重要思想关于统一战线理论科学地回答了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建立什么样的统一战线以及怎样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问题。主要内容有:第一,在多党合作问题上,提出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第二,在民族问题上,提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的行动纲领。第三,在宗教问题上,提出宗教走向最终消亡可能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广大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第四,在知识分子问题上,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着重做好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工作。第五,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要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保持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发展。第六,在共产党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问题上,提出合作共事是坚定不移的方针,要充分发挥党外人士在人大、政协中的作用,努力做好举荐和任用党外人士在政府和司法机关任职的工作,同党外人士建立良好的合作共事关系。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发展、完善并创新了统一战线理论,并使其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理论观点和政策思想都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观点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二是提出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三是提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重要特征;四是准确把握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性质;五是拓展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六是丰富了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发展目标;七是关于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建国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与内地经贸关系更加紧密。两岸政党交流成功开启,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达到新水平。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我们循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中国特色统一战线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轨迹,把握他们对中国特色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脉络,一个清晰而鲜明的伟大结论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统一战线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以及改革开放事业息息相关。现阶段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肩负着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光荣职责。我们更需秉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统一战线理论的光荣传统,进一步挖掘和弘扬统战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新的征程中,发挥优势,贡献力量。(作者系民革韩城市委会金城支部副主委)

Copyright (C)sxm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陕ICP备09000169号-1

联系地址: 西安市西新街22号民主党派大楼2层 联系电话: 029-87277173 传真: 029-87277155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委员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