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自延安发现新冠疫情以来,延大附院全体民革党员按照延安市统一安排部署,牢固树立“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复杂多变的疫情防控形势,大部分人员加入核酸检测队伍,其余人员坚守病房,迅速、精准地开展了24小时不间断核酸检测工作和医院后勤保障工作。延大附院全体民革党员坚守初心,担当使命,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己任,认真完成了每一项工作。
12月26日清晨,延安气市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气温骤降至零下16度。接上级部门紧急部署,一支由52批次,共计600余人的延大附院外出核酸采集医疗队被选派前往延安市各核酸采集站开展工作。 民革党员、消化内科一病区杨志伟,风湿免疫科崔丽毫不犹豫成为其中的一员。
寒冷的气温,封不住他们抗疫的决心。面对恶劣的天气、严峻的疫情形势,他们唯有不畏严寒、勇往直前、逆行而上。
由于东二十里铺村站点是设置在院子,天气寒冷,检测人员的呼气在护目镜上凝结成水滴又很快冻结成冰,当杨志伟和她的战友整理采集核酸的试管时,发现有的试管已经开始结冰,她赶紧拿起将要结冰的试管挨个捂热。为避免影响检测结果,大家通过揉搓管壁让试管避免结冰。天黑了没电,就打开手电筒照着做,没有抱怨、没有牢骚!
延大附院检验科也积极备战,储备抗疫物资和增加检测设备,以应对防疫形势的严峻和紧迫。12月26日,民革党员、检验科主任屈晓威连夜召集全科所有人员搬运物资,完成实验室28台仪器的安装、设备调试、电脑外网接入、物资准备、试剂运送等工作。次日,两台“极光号“和“御兔号”移动方仓核酸检测实验室准备就绪,顺利接收核酸样本,投入核酸筛查工作中。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是与新冠病毒最接近的地方,也是风险最高的地方。在这里,方舱实验室里的检验人员每天都要和上万份核酸标本近距离、长时间“面对面接触”,在严格的检测环节中,样本的开盖、核酸提取的震荡、离心都有可能产生极易引发感染的气溶胶,时刻威胁着检验人们的安全,每一个小小的试管,都是一次与隐性风险的博弈。因此,检验师们通常需要加倍小心,每天都要“全副武装”,穿好连体防护服、戴好双层手套、口罩、鞋套、护目镜……但在室内层层防护带来的是密不透风的闷热,一小时后,大家已经是汗流浃背。每当他们脱下防护服,衣衫早就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眼眶、额头全是勒痕,双手在汗水浸泡下泛白起皱。在实验室里连续奋战,每一位检验人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是每个检验人的常态,民革党员貌彦昀就是其中的一员。在这场无硝烟的战“疫”场上,他们看似不在一线,实为“超一线”。
另外,坚守在病房的民革党员、血液科主任葛繁梅和行政后勤保障人员,疫情期间,血液科共住39个病人,他作为科室带头人,带领全科人员24小时扎营于科室,治疗和护理好每一位病人。
延大附院的民革人,只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很小一部分,但他们又是“大白”群体的一个缩影。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不畏严寒、默默付出,舍小家、顾大家,为共同守护延安人民的生命安全贡献力量。